海南区心系群众冷暖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来源:乌海日报    时间:2016-06-30    阅读量:    [关闭本页]

近年来,乌海市海南区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基本准则,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临时救助 多一层关爱的温暖

 

“自己一时大意没交医疗保险,得病后社区和民政部门为我送来了救助金,社区还积极为我申报低保,我真的十分感谢!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家今后的生活都不知将如何过了。”说起自己得病后的温暖帮助,家住东方丽景小区的李祥林心存感激。

李祥林一直靠打工生活,家中有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父母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去年,李祥林忘记了交医疗保险,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失误让他十分后悔,“去年一次不小心摔倒伤了腰椎,看病花光了全家几年的积蓄,还欠了不少钱。”李祥林说。

了解了李祥林的情况后,社区积极为他申请符合条件的临时救助,并为他申报低保,有了社区的帮助,李祥林的心中燃起了希望。

临时救助是对因各种临时性、突发性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实施的一种救助。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努力保障好临时性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海南区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出台了《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和《“救急难”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对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人、因突发事故造成家庭困难等人员的救助工作,“十二五”时期,共救助特困人员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86.3万元、面粉6500公斤、食用油1250公斤、被褥250套;并在春节和重大节日期间慰问特困户550户,发放慰问金24.75万元。

 

医疗救助 多一份爱心的帮扶

 

2015年,对于住在祥和小区的周英来说是痛苦的一年。近一年的时间,她都是在看病的途中或医院度过。终于看好病回到家时,周英已经花了近50万元的医疗费。但医疗救助,给了周英坚强生活的信心。

“在政策之内报销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后,我又享受上了大病医疗救助,民政部门又为我报销了2万多元,这让我十分温暖。病魔被我打败了,还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周英说。

周英获得的医疗救助,只是海南区许多大病患者及时得到救助的实例之一。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海南区在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病医后救助、日常医疗救助、医中救助和资助低保户参加医疗保险,并从2013年开始,在辖区第三人民医院实行了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低保人员住院时只需提供低保证和少量押金即可就医,医疗救助金在低保户出院时可立即结算。同时,在规范救助基金筹集、管理、发放程序的基础上,逐年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范围,真正把医疗救助打造成了群众交口称赞的“阳光工程”。“十二五”期间,海南区共为11122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252.51万元,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

 

低保救助 多一些生活的保障

 

来到家住祥和小区的杨耀伟的家,记者看到,家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十分温馨。就连厨房的台面也是一尘不染的。房中的两个大嘴猴毛绒玩具,更为家中增添了快乐的气氛。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没有党和政府的关爱,我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杨耀伟脸上洋溢着幸福。

杨耀伟肢体残疾,他说,很小的时候他因患病而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随着年纪增大,生活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是每月的低保金让家中不再为柴米油盐而发愁。

“每月的低保金让家中的生活有了保障,而党和政府在水、电、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更是给我解了忧,让我不仅能生活,更能幸福地生活。”杨耀伟说。

扶贫帮困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海南区坚持“保基本、可持续、重公平、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等措施,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阳光操作,实现了三级低保信息联网,低保对象网上审批,并加强低保户核查工作,出台了居民收入具体测算办法,试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规范低保申请、审核、核查、公示环节,实行家庭收入申报制,有效促进了低保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运行。同时,海南区不断提高低保标准,低保标准由2011年的360元提高到2015年的585元。“十二五”期间,海南区累计为50万人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32亿元。

如今,海南区社会救助工作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困难群众有城乡低保保障其基本生活,患病时有医疗救助,遭遇突发困难时有临时救助,住房有廉租房补贴,冬季取暖有供热补助……这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是海南区倾力织造的社会救助网络凸显的后发效应,让城乡弱势群体喜圆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