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黄河岸畔,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在晨雾中缓缓苏醒。沿黄公路两侧层林尽染,红橙黄绿的彩叶与远处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新图景。
11月12日一大早,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张雪峰就带着同事赶到居民李飞荣的家门口。这里刚刚完成海勃湾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新铺的青砖路平整如砥,几名工人细致地填补着砖缝。
“老李,这下可好了!”张雪峰踩着平整的路面,转头对李飞荣笑道,“基础设施全换新,来社区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你得跟上时代,不能光在土地里刨食。就凭咱们社区现在的人气,开个农家乐准火!”
这个位于黄河岸畔的社区,是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回忆起刚上任时的情景,张雪峰记忆犹新:村集体经济回收资金不足10万元,闲置资源沉睡,发展思路受限,这片富饶的土地仿佛在等待被唤醒。
面对发展困境,社区党委下定决心推动变革。张雪峰带领班子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通过居民议事会、协商会广泛听取党员和居民代表的建议,最终确定从盘活闲置资源破题。昔日的文化大集变身休闲烧烤营地,闲置的路边空地焕发新生。社区党委聚焦集体经济,陆续开发鱼菜共生、小龙虾养殖、采摘研学、越野小镇等特色项目。如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40万元,这片土地实现了从“沉睡”到“苏醒”的精彩蜕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我们将继续发挥邻近市区的区位优势和沿黄生态资源禀赋,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站在新起点上,张雪峰的眼光更加长远。中河源社区将继续精心打造鱼菜共生示范区、葡萄+小龙虾复合种养基地、农事体验园、研学教育基地、越野运动营地等项目,全力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从李飞荣家门口新铺的青砖路,到黄河岸畔萌发的产业新芽;从昔日闲置的文化大集,到如今游人如织的烧烤营地,中河源社区正以一场全方位的变革,重新定义着乡村的价值内涵。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中河源社区的党员干部群众正以奋斗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奋力挥毫,继续描绘着这幅日益生动的时代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