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
来源:海南区政务服务局    时间:2016-04-20    阅读量:    [关闭本页]

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定位

第三节  基本原则

第四节  预期目标

第三章  坚持转型升级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全力打造绿色循环工业体系

第二节  积极发展服务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四章  坚持创新开放发展 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新效益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发展动力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第三节  全方位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第五章  坚持协调文明发展 加快打造城乡建设新格局

第一节  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第二节  巩固提升“十个全覆盖”成果

第三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六章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

第一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第三节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第七章  坚持共享和谐发展 稳步扩大民生发展新成果

第一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推进和谐海南建设

第八章  坚持党的领导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乌海市“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四个海南”的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千方百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8.7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2.2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量的2.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十一五”末的1.6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78.8:19.9演进为2015年的1:71:28。工业经济稳中提质。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初具规模。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亚东萘系产品、成城高效减水剂、三兴二萘酚、信嘉中间相炭微球等精细化工项目顺利实施。健翔碳纤维、先进材料特种金属、乌海联合化学颜料等一批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相继入驻。工业经济由粗放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主要工业产品由焦炭、电石、铁合金等初级产品向煤焦油、炭黑、甲醇、PVC管材型材、染料、医药中间体等深加工产品发展,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焦炭气化”工程抓紧推进,积极探索焦化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途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撑格局显著。服务业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2倍。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建成锦达、隆信祥、新晟汽配城等5个公路物流,呼铁同洲、铁神2个铁路物流,中石化、铁通2个仓储物流和1个电子商务平台即鸿达物资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10个,年货运能力达到3030万吨。乌海国际陆港项目获得海关备案,鸿达物资交易中心大宗物资交易平台上线运行。“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满巴拉僧庙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旅游业适时跟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1.24倍。葡萄、蔬菜、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450亩,比“十一五”末增长63%,累计流转土地14320亩。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农牧企业达到39家,专业合作社达到24家。创建成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编制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区规划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建成恩格尔立交桥,新修改造巴彦乌素街、黄河路等17条街路,新增道路面积26.8万平方米,城区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际快速通道、运煤通道、G244渡口至镇区段等建成通车,黄河石嘴山大桥连接线、荣乌高速棋盘井至乌海段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实施生态水源地改造和城区分区域供水等9项供水工程,铺设给排水管网130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投入运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实施,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3.4%,比“十一五”末提高了28.4%。城区天然气入户达到21113户,入户率89.7%。结合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统领的“六城联创”工作,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高标准实施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投资4.7亿元,完成危房改造3334户,街巷硬化107公里,实施了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梁、公乌素乌勒变电站扩容改造和曙光村安全饮水、四道泉村水源地建设工程。农区综合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迈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斐然。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护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开展城区出入口和恩格尔河等重点区域的景观绿化,建成区人民公园、万亩义务植树基地和恩格尔河、城区北出口人工湖等一批重点绿化、景观项目,完成生态治理面积10.2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5%,比“十一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8.62平方米提高到12.19平方米。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淘汰落后产能1000余万吨,五年累计实施减排项目111个,削减二氧化硫10827吨、氮氧化物3195吨、化学需氧量185吨、氨氮17吨。“蓝天工程”深入实施,矿区环境整治不断加强,三十二公里矿区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骆驼山矿区环境治理有序推进。

——人民安居乐业得到有效保障。2015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 1.7倍和1.6倍。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累计投入23.5亿元,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15984套、140万平方米,搬迁安置居民11548户。努力扩大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就业1233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亿元,帮助5651人实现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适龄城乡居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各类救助和补贴标准逐年提高,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和补贴资金1.38亿元。“平安海南”创建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六五”普法圆满完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研究院5家,取得科技成果16项,新增专利34项,PVC稀土改性助剂的产业化研究和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等4个项目列入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黑猫炭黑和乌海化工公司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累计投入2.55亿元,实施区一完小等9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区四完小、海新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建改造11所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和学前三年入园率分别达97%和95%,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实施名师兴教、亮点打造、环境育人“三项工程”,深入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和基层医药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成立了区域医疗联合体,完成了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整合。区人民医院二甲医院创建工作通过初评。我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十二五”期末我区医师(助理)数达到1.7‰,床位数达到4.5‰。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新建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档案馆书画院和一批基层文体活动场所,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双拥、优抚安置、人防、国防教育、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改革开放得以不断深化。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乌海市改革任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梳理公布区本级行政权力3598项,其中梳理出区本级行政许可事项85项,承接上级下放行政许可事项8项。财政改革全面推进,预算编制和公务卡结算制度深入实施,公务支出和政府集中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商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向基层和薄弱环节转移。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护向社会购买服务。实施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他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区域发展增添了活力。成功组建了海盛工业、农业投资公司,为拓宽融资渠道搭建了平台。全方位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和对外开放平台,累计投入4亿元,新建、改扩建道路45公里,铺设给排水、燃气管网160多公里,建成园区铁路专用线、变电站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业园区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列入自治区十大“智慧园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进到位资金360.9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7倍。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先后两批储备PPP项目51个,其中3万吨污水处理厂列入国家项目库。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区进程、构筑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经济社会发展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今后五年,诸多有利因素将助推我区发展。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深,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在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明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将不断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新特征、带来新机遇。自治区的发展利好因素增加,中央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大对西部大开发、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呼包银榆经济带建设,投资、贸易、生产要素西移北上的趋势日益明显,自治区面临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缩小同全国发展差距的重大契机。乌海市认真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转型”发展定位,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海南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发展基础日渐稳固。“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六城联创”、“十个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民生事业得以优先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全区干部群众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富民强区的思想更加统一、信念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热情更加高涨、能力进一步提升,所有这些都为我区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区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地区发展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刚刚起步,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化工产业受国家产业、金融政策限制愈加突出,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要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赢得主动,我区必须要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大力培育接续产业上有新的举措,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有大的突破。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薄弱环节,提升地区综合实力,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必须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对科学利用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区水资源结构短缺、环境指标偏小偏低、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生态依旧比较脆弱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仍将存在,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必须要在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上有新的思路。四是基础设施对地区发展的支撑能力仍然不足。园区电力、给排水管网落后,污水处理厂、蒸汽管道、燃气设施、固废处理等建设滞后,城区公路等级和密度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要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区必须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新的投入。五是保障民生幸福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压力持续加大。我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人民幸福指数仍需切实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将趋于复杂,由收入分配、贫富差距、人口流动、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管理缺位问题仍将使各类矛盾不断出现,必须要在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新的进展。

总的来看,我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既要适应环境变化,直面问题和困难,又要不辱使命、主动作为,攻坚克难、顺势而为,努力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考察内蒙古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乌海市“一个中心、两个转型”总体部署,丰富“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内涵,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性,以绿色循环发展保持发展可持续性,以开放发展激发发展活力,以共享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定位

产业定位。提高能源资源转化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基地,打造以染料颜料及中间体和乙炔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辐射自治区西部乃至宁蒙陕甘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坚持产业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城区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建设承载工业基地服务功能的“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集聚区。

打造富裕、文明、幸福、宜业、和谐新海南,建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品位更高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民生优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推动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宿感。

坚持转型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加快全区投资结构、空间结构、城乡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打造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的后劲,确保稳速增势。

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供给侧改革,推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内生增长轨道转变。

坚持依法治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全区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推进执法严格、司法公正,增强全民法治意识, 着力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和政府服务能力,促进权力运行规范公开、法治监督严密有效、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社会彰显公平正义,加快建设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法治城区。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全党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保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节  预期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63:35,非煤产业占比达到75%以上,非公经济占比达到80%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5%。城镇化内涵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分别达到48332元和20938元。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到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5.7张,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平方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严格节能减排,加大矿区、沉陷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到2.3吨标煤/万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8%,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2天。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依法治区深入推进。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各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符合区情、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法治海南建设不断深入,依法决策有效监督,依法行政规范执行,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专栏2-1:海南区“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编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78.77

262

8

预期性

2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12.42

17

7

预期性

3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522.23

800

11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99

12

10

预期性

结构调整

5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

——

1:71:28

2:63:35

——

预期性

6

对外贸易总额

万美元

870

2200

20

预期性

7

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GDP比重

%

1

2.5

——

预期性

8

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

9

18

15

预期性

民生福祉

9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894

48332

8

预期性

10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13608

20938

9

预期性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4以内

——

预期性

12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2339

8000

——

预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63

12.5

5.35

约束性

14

每千人拥有医师(助理)数

1.7

1.95

2.8

预期性

15

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4.5

5.7

4.8

预期性

16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

32

42

5.6

预期性

生态环保

 

17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1.75

42.5

——

预期性

1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2.19

12.5

0.5

预期性

19

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

98

1.7

预期性

2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98

0.6

预期性

21

单位GDP能耗降低

%

——

达到自治区要求

——

约束性

2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达到自治区要求

——

约束性

2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34

32

——

约束性

24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80

85

1.2

约束性

2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

达到自治区要求

——

约束性

26

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

约束性

27

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

242

292

——

约束性

28

森林覆盖率

%

20

23

——

约束性

        注: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


 

 

第三章  坚持转型升级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把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做优工业,做细服务业,做精农业,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发展迈进中高端水平,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

第一节  全力打造绿色循环工业体系

依靠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优势工业链条,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构建低碳、绿色、循环工业新体系。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龙头、铸链条、固集群,以打造双百亿工程和沿黄沿线重点企业为目标,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工业产业的集约集聚发展。通过扩大电力多边交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达产达效。鼓励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双管齐下,拓展新型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副产品利用水平。大力引进和整合上下游配套关联企业,发展延链、补链和耦合项目,促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多重转化增值水平。

  ——巩固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煤焦化工。以实现核心产品规模化、生产工艺清洁化、下游品种系列化、终端产品高附加值化为目标,延伸发展煤焦化工,大力实施焦炭气化、焦粒制气战略,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广低质焦炭气化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提高焦炭气化制取甲醇后生产烯烃、芳烃、乙二醇及精细化工产品发展水平,提高焦炭就地转化能力,摆脱对钢铁产业的严重依赖,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由以焦为主向以化产为主转变,由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产品转变。

氯碱化工。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装置水平,逐步打造氯碱化工全产业链条,建立园区资源闭路循环系统,加强氯碱企业内或化工园区内产品的关联度,利用好氯碱装置产生的产品和副产物及多联产、上下游一体化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提高园区整合资源和循环利用水平。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节能工艺对现有电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现有电石企业向乙炔化工发展,进一步夯实乙炔深加工发展基础。重点推进渤天化工糊状PVC项目进展,加快乙炔化工发展丙炔醇项目、乙炔加氢制烯烃项目,推动氯碱产业向集群化、精细化、终端化、高端化发展。

——加快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四大产业链条

以“专业化、链条化、集群化”为导向,大力发展以染料、颜料、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橡塑中间体和有机溶剂为主要产品方向的精细化工产业。

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依托我区6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煤焦油-工业萘-精萘-二萘酚-吐氏酸、G盐、K酸-磺化吐氏酸、介酸-染料,通过三兴、亚东等萘系深加工企业,将萘系产业链条延伸至终端产品;发展煤焦油-沥青、洗油、酚油-中间相炭微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通过信嘉、贝瑞特等企业,将该产业链延伸至终端产品;发展中温沥青-针状焦-碳纤维-碳纤维复合刹车片、动力电池,通过健翔公司将该产业链延伸至终端产品;发展煤焦油-蒽油-精蒽、咔唑、莹蒽、芘、芴等。

焦炉煤气深加工产业链。依托神华等焦化企业所产焦炉煤气,重点发展焦炉煤气-甲醇-甲醛-聚甲醛、多聚甲醛;焦炉煤气-甲醇-烯烃、芳烃;焦炉煤气-甲醇-醋酸-醋酸乙烯-乙二醇;焦炉煤气-甲醇-甲胺-二甲基甲酰胺等产业链条及其下游产品。

粗苯深加工产业链。围绕渤海集团系列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粗苯-苯-苯胺-顺酐-γ丁内酯,苯-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条及下游产品,填补我区粗苯产业链的空白。

乙炔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区现有170万吨电石产能基础,重点延伸乙炔-甲醛-丙炔醇-医药中间体,乙炔-甲醛-BDO(1,4丁二醇)-四氢呋喃-PTMEG-氨纶,电石-石灰氮-土壤改良剂等链条,进而发展糊状PVC、PVC异型材及管材、PVC薄膜、丙烯酸、粘合剂、纺织浆料、纸张增强剂、聚氨酯人造革丙烯酸、聚乙烯醇等产品。

专栏3-1: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支撑项目

    化工神华100万吨焦气化联产70万吨甲醇10万吨LNG项目,宏阳焦化冶金气化项目嘉盛公司年产3.1亿立方米焦粒制气项目,德宝化工100万吨半焦、3500吨苯酚、5000吨a-烯烃、1550吨合成精油等产品项目,黑猫三兴苯酚、亚钠、医药级二萘酚项目。

    氯碱化工神雾集团40万吨PE多联产示范项目,天津渤天化工18万吨PVC糊树脂20万吨片碱项目乌海化工4×40500KVA电石炉、塑料模板生产线、特种PVC等一组项目,西部环保年产10万吨酸性土壤改良剂和10万吨碱性土壤改良剂、100万吨脱硫剂、12万吨氯化钙等项目东北制药4900吨丙炔醇项目,百盛化工96万吨兰炭、5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

    精细化工:乌海亚东31000吨萘系列中间体、1万吨对位脂、5000吨H酸等产品项目渤海化工10万吨粗苯精制、10万吨苯胺及各类促进剂项目,乌海联合化学1万吨酞菁系颜料项目成城聚羧酸减水剂项目,震泰公司年产3万吨减水剂项目。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煤焦化工转型升级需求,重点提高炭微球、碳纤维、陶瓷纤维等新材料项目开发利用水平。围绕低碳、清洁、安全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利用采煤沉陷区、盐碱地、工矿废弃地、电厂堆渣地适度规划布局光伏发电,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到2020年,新增光伏发电88万千瓦。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矿用机械设备、化工设备,努力提高设备本地供给能力。围绕区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所衍生的设备和服务需求,加快焦炭气化、净化、合成、三废处理、节能节水等关键技术引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专栏3-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新材料项目:天津信嘉年产1200吨中间相微球、5000吨K酸、3万吨工业甲酚连续蒸馏精制、6万吨轻质原料油提纯、10万吨亚硫酸钠(副产焦亚硫酸钠4万吨)项目内蒙古健翔年产1200吨碳纤维项目及深加工项目,天时健环保公司煤矸石制超细纤维光裕润桐年产8000吨纤维材料和阻燃纤维合成材料模铸成型板项目,天津贝瑞特锂离子电池项目

    新能源项目:重点围绕农业种植和养殖、渣山治理、粉煤灰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方向布局光伏项目,到2020年新增光伏发电88万千瓦

装备制造业项目:蒙达湖年产12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津海化工年加工3000吨(钢质)化工设备项目,晨华百益年产6000辆北方重卡车厢项目,华东重工年产1万吨钢材加工项目

生物医药项目:北方食品1万吨环乙胺、1万吨甜蜜素、0.4万吨邻璜酰苯甲酰亚胺、0.12万吨烯丙苯噻吩项目,圣康公司1万吨葵花籽多肽复合氨基酸(18种)项目,蒙利蒙药、藏药制药项目。

信息化项目:乌海鸿达物资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加强化工、电力等行业的余热余压循环再利支持中科东方公司年处理电厂产生新灰100万吨、产出粉煤灰生态颗粒产品120万立方米项目

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全力打造“低成本、绿色、智慧”园区。把“一园五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按照“产城融合、协调周边”原则,进一步优化各园区产业分工定位,促进区域协同协作和错位竞争,推进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完善园区规划设施,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在园区现有基础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园区电力、给排水、蒸汽、供热、清洁燃气等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项目落地能开工,企业建成并投产。

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低成本园区:把握国家鼓励支持PPP项目的政策机遇,依托海盛公司这一融资平台,多渠道多方面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华电厂蒸汽改造、园区综合管廊架设、清洁燃气等六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建设完善小机械加工园,满足园区企业备品、配件的配套服务功能,以近距离的原材料、园区内企业间多种类的基础化工原料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等优势条件,降低企业水、电、气等方面的运营成本逐步建成真正的低成本园区。

推行互联网+模式,打造绿色智慧园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依托现有信息化平台与代行电商合作整合园区优势产品资源,利用互联网手段拓宽产品市场,以海南工业园安监环保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基站,将海南区乃至乌海市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用工需求等信息纳入到平台数据库中,建立惠及所有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园区管理、服务、生活智慧化,三位一体打造互联网+智慧工业园。

专栏3-3:园区定位、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

    1、五个项目区发展定位:

    西来峰项目区:以煤焦化为核心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重点打造自治区级煤焦化精细化工示范园区。

    拉僧庙项目区:PVC深加工及乙炔化工为方向,形成多种产品系列并重的乙炔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雀儿沟项目区:发展环保水泥、新型材料等新建材产业循环示范园区。

    六五四项目区:构建以环保产业、新材料为主的经济示范区。

小机械加工园区:重点发展物流、机械加工和配套服务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2、六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综合管廊架设项目按照一企一管原则新建综合管廊20km,架设园区给排水、煤气、蒸汽及其他管网

    清洁燃气项目建设8台二段式气化炉,年产8亿立方米清洁燃气。

    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水管网10公里,10万方蓄水池一座日处理3万吨再生水设施一套

    国华西来峰发电厂改造项目改造后每小时可向园区企业供应饱和蒸汽330吨

    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完成日处理污水3万吨中水2万吨的海南区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处理后达到国家1级A排放标准。

固废处理项目工业园区固废处理中心项目,包括新建日处理200吨一般工业废弃物储存场一座,新建日处理200吨建筑垃圾堆场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处理一座

3、三大重点区域:

以黑猫、亚东为依托的高端精细化工园,以天津渤海精细化工公司为中心的精细化工园,以西来峰项目区东区为主体的精细化工园。

提高能源产业质量和效益持资源节约、转化增值、绿色低碳,严格控制煤炭资源开采规模,鼓励煤炭上下游企业重组,大力发展洗精煤、配比煤,煤炭洗选率提高到75%以上,煤矸石与煤泥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5%,煤炭资源基本实现就地加工转化。推进煤炭清洁生产,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坚持保障产业发展为主,适度外送,不断挖掘区内用电、用热市场潜力,积极探索煤、电、高载能联营,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低热值煤热电联产项目,鼓励煤电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重点支持华资2×33万千万发电机组、中联化工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机组项目。2020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36万千瓦。

推动工业组织模式再造。稳定企业生产。把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现有产能充分发挥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有保有压、一企一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转型示范作用明显、带动力强、吸纳就业多的企业,通过扩大电力多边交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风险化解机制、畅通销售渠道、稳定产业工人队伍等途径,全力稳定企业正常生产,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积极稳妥“去产能”。利用市场需求不足、环保约束趋紧等因素形成的倒逼机制,大力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加快建立“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能过剩、长期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续存的“僵尸企业”,通过资本化、市场化、法律化手段加快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为新上项目腾出能耗、环境、土地、水等指标空间。鼓励、支持传统产业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扩大产业集群效应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准确把握“去产能”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妥善处置由此引发的阶段性、结构性失业问题及社会稳定问题。严格产业准入,严禁新增过剩产能。

第二节  积极发展服务业

充分发挥海南区“小三角”的区位优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有效提升海南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带动消费和就业,增强县域发展活力。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清洁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等建设,以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为重点,引导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促进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功能多元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信息电子化的现代物流业,打造我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建设物流集聚区为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加快推进隆信祥物流园二期、如意俊安物流园、同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完善新晟汽配城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发展潜力巨大的渡口综合物流园,构建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物流服务大格。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工程机遇,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现代物流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区十大智慧园区之一的鸿达物资交易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完善大宗物资交易平台、备品备件平台的线上交易、线下配送服务功能,全面完成国际陆港建设,支撑乌海海关运行,打造集仓储、运输、交易、电子商务、远程期货、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新模式。引进业务范围点多面广的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公路运输甩挂业务,实现铁路、公路乃至机场物流协作的无缝对接,发展多式联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支持亚力达公司整合物流资源,组建物流联盟,帮助企业在物流设备、技术、信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能够互通有无、弥补不足、共同提高,推动物流业朝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专栏3-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重点打造渡口物流园集聚区项目

积极推进乌海鸿达物资交易中心(乌海国际陆港项目)隆信祥物流园(二期)乌海呼铁同洲物流园区(二期)乌海如意俊安物流园(二期)项目建设。

规划建设荣乌高速出口物流园项目、乌海庆泰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园项目海南区多功能物流园(二十五公里综合物流园)

——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各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入驻我区,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健全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建设,鼓励亚东、三兴、阳光田宇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上市,全力支持世环陶瓷“新三板”上市。完善保险市场体系,稳步在医疗健康和养老等民生领域扩大商业保险,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个人、企业、农征信系统建设,打造全区统一的征信服务平台。积极稳妥“去杠杆”,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好化解,积极对各种风险进行监测预警,重点做好政府存量债务、银行不良贷款、民间借贷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局部风险的底线,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科技信息服务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重点发展面向焦炭、化工产品环保产品的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大力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业研发中心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科技评估、信息咨询、技术经纪等中介组织机构加强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建设煤焦、乙炔综合性化工信息中心,鼓励本地企业参与现代煤化工、乙炔化工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逐步实现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并重转变。

不断完善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积极培育本地旅游市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满巴拉僧庙景区建设,完成满巴拉僧庙山底拆迁工程,建设贯穿整个项目区内部的主要通道,重点建设藏传佛教朝觐祈福区和特色蒙医参观体验区,展示满巴拉僧庙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佛学经书、古医学典籍等收藏,同时为游客提供蒙医疗服务。加大开发旅游资源力度,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农业的融合发展,将葡萄文化、红酒文化、民俗文化与乡村度假有机结合,以阳光田宇葡萄酒庄、巴音陶亥万亩滩湿地公园、巴音湖、黄河兔岛民俗村、蒙古风情小镇以及农家乐季节性采摘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观光、采风、摄影、展赛等旅游活动,打造海南区旅游活动品牌。筹建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加强旅游宣传与促销,做好旅游形象策划和营销,与周边旅游公司和团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把周边地区作为重点客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吸引力,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

——商贸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物业家政、连锁经营、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完善棚户区搬迁安置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及理念,推进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现场交易与网上交易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市场从产品集散地向信息集散中心转变交易中心向商务中心转变。

——健康服务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机构和项目,大力发展中蒙医医疗保健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康复医学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疗养院、康复护理院、养老保健院等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发展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咨询等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发展与城区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形式,积极发展物业、家政老等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构建覆盖全区的社区服务网络。

——发展新兴生活形态。培育健康、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的乐活方式,秉承“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的核心理念,可由农庄牵头成立乐活会、乐活圈、乐活社。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加快农区居民致富增收步伐。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严格落实农区土地确权登记,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引导70%以上的农区可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法有序流转。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不断发展壮大葡萄种植及深加工、无公害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行“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乌海市打造“中国·乌海沙漠原生态葡萄酒之都”战略,将我区葡萄和葡萄酒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和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支持阳光田宇农业公司扩大葡萄种植规模,建设高品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延伸打造红酒文化产业。到2020年,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20000亩,葡萄酒总产量达到1200吨。推广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万亩滩盐碱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植高产值、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加快推进赛汗乌素、羊路井等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和畜禽产品的本地供应能力,丰富市民“菜篮子”。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推进传统农业与新能源产业有机结合,依托乌海市鑫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建设以新能源开发利用、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光伏小镇,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典范。发展众筹农业通过整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资源对外众筹,培育自娱自乐、自给自足、扩大社交、投资理财的众筹新型消费群体。完善规划、加大投入,积极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

专栏3-5“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赛汗乌素村和曙光村重点依托阳光田宇公司,发展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同时打造旅游产业。

渡口村规划四道泉养殖区,发展规模养殖。

东兴村依托巴音宝、亮盛和保元公司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产业。

万亩滩村依托西部环保公司发展有机农业产业。

一颗树村依托乌海市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光伏农业。

四新村依托乌海市恒运公司发展养殖业。

羊路井村依托红墩绿源公司发展蔬菜种植养殖产业。

 

专栏3-6海南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重点

园区整体布局:实施“一园主导,四区联动”的布局,“一园”为有机农业科技园,建设行政办公楼等,是园区管理人员的办公场所和园区对外展示的主窗口。“四区”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区、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区和花卉苗木生产繁殖示范区。

园区发展重点:

1、有机农业科技园。以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为主,面积10000亩,建设投资2000万元,引进光伏项目;改良盐碱地,种植水稻4000亩,种植绿色蔬菜瓜果4000亩,建设办公、试验检测、示范展览中心等。

2、葡萄种植及加工示范区。以赛汗乌素村、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乾源农业公司为主,规划面积2.3万亩,建设投资31365.54万元,引进种植葡萄新品种,规划建设3家葡萄酒庄,着力打造红酒文化产业。

3、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以曙光村、红墩绿源养殖有限公司为主,规划面积1.6万亩,建设投资22981.2万元,种植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增加当地蔬菜的自给率。

4、苗木、花卉产业化示范区。以曙光村为主,规划面积3000亩,建设投资430万元,进行花卉生产和各种苗木的繁殖。

5、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区。以东兴村、红墩绿源公司、巴音宝公司、伟益农业公司、锦龙塘养殖公司为主,建设投资17868.06万元,主要进行生猪、鸡和水产品的养殖。

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入社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满足龙头企业、农户对生产技术、投入要素价格、产品价格、市场前景的信息需求。推行“农区电子商务”、“农+超”等经营方式,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及改造步伐和超市连锁化、农产品销售网络化进程。坚持创名牌、树品牌,实现商品销售品牌化,积极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扩大阳光田宇红酒、光伏农业大棚有机蔬菜、黄河村鲜食葡萄、巴音宝富硒蛋等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农副产品仓储、冷藏、物流配送设施和体系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并深化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和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强农区居民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区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大力引进农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和实用人才带头人。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流转土地等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区居民向农业工人、农业创客转变。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广先进、高效、安全的适用农业机械,改进农机装备配套结构,推进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大规模改造中低产农田,实施电灌站改造、抗旱应急水源地建设、县域经济沿河黄金岸线道路工程、农区饮水提质增效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

 

专栏3-7农田水利重点项目

海南区巴音陶亥电灌站泵站改造工程:对灌区一级泵站、补水泵站、二级泵站进行改造升级,更换输变电设备。

海南区抗旱应急水源地建设工程:新建泵站1座、10km输水干渠1条及其它渠系(支渠、斗渠、农渠)、10kV输电线路、变压器及护岸等。

巴音陶亥水保站提质扩能项目:新打机电井2眼、管道更新改造40km、净化设备2套。

农区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对农区安全饮水工程水量下降、水质不达标、管网老化、机电设备陈旧等进行提质改造。

海南区县域经济沿河黄金岸线道路工程:沿黄河65km黄河护堤、道路桥梁、防凌防汛、黄河护岸、景观绿化、灌渠改造等。其中道路建设标准:农村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12m,路面宽9m)。

 

 

 

 

 

第四章  坚持创新开放发展 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新效益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发展动力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放在全区发展的核心位置,统筹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从资源、土地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为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原则,以西来峰、海化等园区和行业领军重点企业为载体,搭建科技创新和扩散平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开发区二次创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大力扶持联丰稀土研究院、黑猫煤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等5家自治区级的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研究院,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拓展科技成果、增加新的专利,为我区支柱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新”的创新发展道路,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世环陶瓷、健翔碳纤维工程实验室建设。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施科研共享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有效融合的制度体系。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扩大科技合作交流,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与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利用其创新资源,解决海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达到18件以上。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培养开发”原则,加强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建立引才引智绿色通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先进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以及高效生态农业技能人才。实施人才奖励制度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到村任职大学生留用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深化改革激发转型发展活力,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乌海市各项改革措施。紧抓中央、自治区关于改革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落实好中央、自治区重大改革举措和乌海市配套改革措施,更加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调性,激发发展活力,增添发展动力,在兼顾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保障转型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紧跟“供给侧”改革方向,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最终形成由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的良好发展态势。简政放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责任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并联审批流程,同步做好上级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和后续监管工作,着力提高行政效率。全面完成公务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强化预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严格落实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加强基层卫生力量,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惠民政策覆盖面。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区国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专栏4-1:改革重点领域和任务

    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规范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激励机制,确保队伍稳定。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聚焦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逐步扩大促进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覆盖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结合自治区、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争取在财税管理、项目申报、规划、用地等方面享有更多权限。重视非公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逐步提高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政府性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应。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化解建设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机制化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社会文化团体、文化企业的关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建立文化产品交易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效管护和投入机制。

第三节  全方位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不断开放新的领域和空间,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对内开放。立足海南区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市、区一体按照立足“小三角”区域协作、融入呼包银榆经济区、关注关中-天水经济带和兰州-西宁经济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思路,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区域开放格局。在促进“小三角”区域协作方面:以错位竞争理念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分工,以包容发展原则完善公共服务,以协同协作方式共破发展难题,以整体一致方式加强外部协作。在融入呼包银榆经济区方面:努力成为自治区西部沿黄河沿交通线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区和重要的经济战略支点,开辟合作发展新领域。在关注关中-天水经济带和兰州-西宁经济带方面:逐步突破产业结构同质、产业层次低端、产业布局重复的低效竞争格局,加强能源、现代煤化工、乙炔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的产学研资源共享和联合攻关,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水平。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方面: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机遇,加强与京津冀地区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对接共享,有选择、有重点的主动承接转移产业,积极引入清洁环保产业、葡萄酒关联项目、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项目。同时,有选择、有重点的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发达地区相关产业的梯次转移。不断以“以企引企”模式为主导,发挥项目招商、点对点招商等前驱模式,重点从氯碱化工产业链条发展中寻求突破,储备、包装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耗氯”产业项目及以煤焦化为主的延伸四大产业链条项目。更加注重“招商”和“引智”并重,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引进,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重点储备包装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PPP项目,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实现各类外部要素与我区资源、政策优势有效对接。

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利用海南区现有煤炭洗选加工、焦化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成为自治区向北开放的能源资源加工基地。依托乌海国际陆港项目和海关批准设立,扩大对外贸易,鼓励支持有实力、有市场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化工、能源、葡萄酒加工等企业设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层次。

 

 

 

 

 

 

 

 

 

 

第五章  坚持协调文明发展 加快打造城乡建设新格局

第一节  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统筹规划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分区,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海南城区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再扩张,在南部低山、西侧高速公路、北部与东部煤田包围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改造和完善,结合全区棚户区改造,根据城区发展的需要可适当向西扩展,重点建设“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绿洲型城区。不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矿区、农区居民入城居住需要,提高城区综合承载能力,为乌海市南部工业密集区提供居住、商贸与物流服务。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围绕城区建设绿环,改善城区内部与外围环境。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老旧小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公共设施改造,完成城区平房安置改造。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统筹规划电力、通讯、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高标准建设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探索推进雨污分流和污泥无害化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到2020年,城镇供热普及率达到95%,供气普及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

专栏5-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城区道路工程东外环路新建公路3.6公里、巴音陶亥街新建公路0.8公里,老石旦街新建公路0.67公里,金海南路新建公路0.5公里,公务素镇北侧道路翻修公路1.62公里,拉僧庙危桥翻修0.764公里、路面改造12000平方米,棋千线改造约17.5万平方米。

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新建压缩式垃圾转运站8座,改造现有垃圾转运站4座。建设日处理垃圾100吨的巴音陶亥生活垃圾处理厂。

水源地及供水管网工程:保障性住房生活水源地改造工程(开发水源井33眼,铺设管网26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生态水源地黄河取水口扩建改造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5万吨,增设泵站一组,3万吨蓄水池一座,新建管网2公里),西水水源地扩建工程(新增水源井9眼,加压泵站1座,2000立方高位水池2座,输水管道12公里),三道坎村及以北区域新增地下水取水及供水工程(深井扩容改造13眼,新建供水管网20公里),拉僧庙旧城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供水管网18公里及相应附属工程),西水旧城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供水管网10公里及相应附属工程)。

净化水厂工程:建设5万吨净化水厂一座。

污水收集工程:西卓子山办事处辖区生活污水到拉僧仲地区蓄水池污水管道:新建污水提升泵站一座,配套4.451km压力管道;公乌素镇辖区生活污水到西来峰污水处理厂管道:新建污水提升泵站一座,配套5.127km压力管道。

燃气工程:铺设供气管网50公里及配套工程。

    城区安全:消防站配套、防洪排涝工程、地下人防工程。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完善配套原则,以完善全区交通网络和融入区域交通体系为方向,以低成本流动为重点,优化路网结构,畅通进出口通道,构筑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顺畅、安全可靠的综合运输体系。

专栏5-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

    铁路:加快提升南北、东西联通功能,重点推进呼和浩特至银川客运专线(海南段)、东乌铁路增建二线、东乌至包兰线联络线(海南段)等工程,加快乌海国际陆港铁路专用线、乌海经济开发区南区新建铁路专用线等工程建设。

    公路:推进公路主通道联网扩能,加快荣乌高速乌海段、S37乌海至宁夏宁东沿黄地方高速公路、G1816荣乌国家高速公路乌海至玛沁联络线巴音陶亥至石嘴山惠农段公路、海南区至棋盘井镇快速通道、S217新地至拉僧庙改扩建工程、三道坎黄河大桥东岸引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区道路,重点新建经九路、经三路、拉僧庙东街等道路工程;改造公乌素、拉僧庙、巴音陶亥道路桥梁。不断完善农区道路。发展公共交通,建成海南公交枢纽站。

加快建设“智慧海南”。进一步加强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乌海市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和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畅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网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建设宽带无线城区:大力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面,推进光纤到户进程,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宽带网络,建成区加大改造力度。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升农宽带网络覆盖率,搭建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升城市和乡村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为农区提供农产品流通、远程教育、医疗保障、金融网点进村等服务,实现与民生需求的有效结合。依托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云计算和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物联网示范工程。培养大数据应用市场,整合和共享人口、市政、社保、医疗、养老、社区、家政等民生数据资源,搭建全区政务基础信息采集应用综合平台,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感觉体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运营体系,为“智慧海南区”建设夯实基础。

第二节  巩固提升“十个全覆盖”成果

始终把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发展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突出业态、生态、形态特色亮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向农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区拓展、城市文明向农区辐射,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人居环境整治相衔接。

突出以产业支撑打造业态上的亮点,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产业相结合,逐步做到每个村都匹配一个产业化项目,以产业支撑农区建设,促进农区现代化发展,实现农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转变。突出以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上的亮点,结合沿黄旅游带规划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生态建设,打造绿色美丽村庄,实现人居环境、自然环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突出以扩面提质打造形态上的亮点,着力在产业、企业和农区居民结合上下功夫,集中打造体现海南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的特色亮点。

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产业引领、合理配套原则,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工程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中心村,完善自然村”,确保“十个全覆盖”建设有章可循,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工程质量和建设标准“双提高”。采取PPP合作模式,鼓励引导企业等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

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为主”原则,在大力推进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兼顾工程运行、农区长远发展和农区居民生活改善,确保工程既能完成、也能传承。建立健全工程运营管理机制,完善农区居民议事协调制度,制定农区综合管理制度,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工作范围延伸到农区,探索实施农区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住,“十个全覆盖”工程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真正惠及农区群众。

专栏5-3:“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重点

工程建设:继续完成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及巴音陶亥镇、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安全饮水提标改造等方面工程。

    新农区规划:将规划设计由行政村延伸到各自然村,确保“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图纸”。编制海南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长效机制:1、环卫保洁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为自然村配备保洁人员,在解决部分农区“4050”人员就业问题的同时,实现日常保洁全覆盖。2、综合执法全覆盖。制定出台《海南区综合行政执法进驻行政村加强农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为每个行政村明确一定数量的综合执法工作人员,加强对各自然村日常巡查监管,实现综合执法对各自然村的全覆盖。3、规划管理全覆盖。结合农区土地确权,研究制定出台《海南区农区居民住房建设与宅基地管理办法》,按照“严格规划、严格审批、一户一宅”原则,制定农区居民建房程序和管理办法,严格处罚违反管理办法行为。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区“医疗联合体”,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以村卫生室为网底,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五统一”管理(行政、人员、药械及基本药品、财务、制度),全面推行“首诊负责、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服务模式,区人民医院定期选派医疗技术人员指导各村卫生室开展工作,逐步提高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美丽乡村:重点推进村庄的整治与建设,推进绿色循环养殖,强化畜禽养殖综合治理,推广清洁能源,鼓励农区居民绿化美化住所周边环境,农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快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同步推进。引导人们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逐步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建设文明海南。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努力形成讲秩序、强责任、守诚信、重包容的文明风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加强群众性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和党政机关文明服务建设。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孝悌忠信、男女平等、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等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红黑榜”等活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利益,增强公民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十三五”期间,争创自治区文明城区,认真落实乌海市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任务。

 

 

 

第六章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目标,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为有力支撑,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坚守生态底线、严格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同步提升,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全面开创海南生态文明新局面。

第一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以乌海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为契机,以全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为目标,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逐步构建“三山、两廊、五园、七带、多点”的林业生态体系,形成林、路、河、湖相结合,点、线、面一体的绿色格局。坚持管护优先、建管分离,把养护好、管理好现有生态资源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化队伍,培养一批养护及管理的人才。创新管护机制,增加管护投入,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创新一套更加适合海南区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地林木抚育管护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新机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入,发展生态产业,有效提高全区林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林业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障能力。“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坚持技术进步,注重发展节水林业,降低生态建设成本,提高生态质量。到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

 

专栏6-1:生态空间布局及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三山、两廊、五园、七带、多点”的绿化体系: “三山”指城区恩格尔山、北山绿化及骆驼山矿区植被恢复;“两廊”指沿黄葡萄绿色观光长廊、沿鄂尔多斯边界绿化走廊;“五园”指现有工业园、人民公园、街头游园绿化改造和低碳产业园、城东植物园绿化建设;“七带”指城区东侧新西运煤专线、海南至乌达城际快速通道、109国道海南至棋盘井连接线、海惠公路、重载通道、海拉路海南高速入口至拉僧庙段及乌陶公路两侧绿化带;“多点”指城区出入口、交叉路口、社区、单位庭院、村庄、农田防护林等重要节点的绿化精品点。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1、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3、重点绿化工程:城区绿化工程500亩沿黄葡萄绿色观光长廊建设工程10000亩矿区农区绿化工程35500亩城镇周边绿化工程6050亩公路绿化2030亩等重点绿化工程。4、矿区植被恢复治理:对采矿遗留下的工矿区、采空区、沉陷区、露天采煤排土场等进行治理。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控基础设施建设、防治器械、药品购置、防治车辆、网络建设等。6、森林防火:加强防火队伍建设、防火机具购置、瞭望监测系统建设、防火通信网络建设等。

第二节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强力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环境综合整治的决策部署,坚持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末端治理并举,点源治理和面源治理并重,强力推进海南区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排渣场堆场封闭、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矸石自燃防治、道路建筑工地降尘、燃煤锅炉淘汰、居民烟煤散烧等重点污源治理,有效解决海南区空气质量突出问题。大力扶持并加快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设施提标建设和重点行业工业烟粉尘污染治理设备升级改造。严格项目审批:严把准入关,实施最严格的项目环评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环境执法: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加快督促建成项目进行环保验收,新建项目环保设施实施“三同时”制度,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执行率达到100%,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严格区域联动监管:继续推进“蓝天工程”,做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积极参与周边工业园区的监管工作,向社会公开空气质量,让全民参与监督,努力实现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和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碳排放交易工作。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区域内PM10、PM2.5年均浓度比十二五末分别消减25%、15%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2天。

专栏6-2:环境污染治理重点

    1、全力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神华西来峰焦化厂、泰和焦化、华资焦化、西部焦化4家焦化厂全部在2016年6月底前完成脱硫脱硝除尘提标改造工程建设,实现达标排放。电石炉出炉口必须配备具有独立抽风系统的高效烟气捕集罩和除尘系统,加强原料和工况控制,减少事故排放。石灰窑必须安装袋式除尘或高效电除尘器。2016年6月底前,海南区所有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2、加大煤粉尘治理力度。采取增加防风抑尘网高度、防风抑尘网网格化或改造成全封闭等措施控制颗粒物无组织排放;大型堆场要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露天堆放的要加以覆盖或建设自动喷淋装置;加强厂区物料运输管理,优化物料堆场空间布局,实施产尘点除尘设施改造,减少粉尘污染。所有新建煤场和其它物料堆场必须同步建设筒仓或采取其它全封闭式措施。

3、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开展化工(PVC、精细化工)、煤化工(焦化、碳素)、表面涂装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2016-2020年需开展挥发性有机治理企业9家,2016年年底前完成5家焦化和2家煤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泄露监测与修复、罐区储罐安装挥发性有机物洗涤塔),剩余化工企业2017年年底前完成VOCs治理工作。完成海南区所有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加收治理,今后新建加油站、储油库必须同步建设油气回收治理设施。

4、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海南区域内禁止新建 20t/h及以下燃煤锅炉。2016年6月底前,全部淘汰建成区和工业园区10t/h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和其它地区1t/h及以下的燃煤锅炉48台。其它地区保留锅炉必须实现达标排放,20t/h及以上燃煤锅炉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施脱硫、除尘、降氮改造,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5、强化面源污染防治:结合“六城联创”和“十个全覆盖”工程,深入整治面源污染。该硬化的道路必须硬化,该封闭的物料堆场必须封闭,该清理的固废必须清理,该拆除的建筑、烟囱必须全部拆除,具备绿化条件的裸露地面必须全部进行绿化。严禁露天焚烧秸秆、落叶、杂草和垃圾。继续实施居民烟煤禁烧工程海南区范围内全部禁止烟煤散烧,增设清洁燃料供应市场,加大煤质抽查力度,所有清洁燃料供应市场出售煤炭硫份不得高于0.5%,灰份不得高于10%。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原则,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力度,重点实施骆驼山矿区、三十二公里等一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通过大力监管,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问题;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矿山开发与治理同步的要求,坚决杜绝产生新的矿山环境问题。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和引入社会资金,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将光伏、风电、生态林业等产业与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相结合,提高矿山恢复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开发、治理的良性循环。

专栏6-3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京藏高速公路沿线露天煤矿为重点,对现有排土场高度、台阶、边坡形状开展治理。最终达到排土场高度、台阶分层、台阶高度、稳定边坡角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实现排土场边坡固化、生态修复。先行开展骆驼山-滴沥帮乌素矿区集中规划设计,形成试点经验,全面推广。

煤矿采空区煤层着火及排土场煤矸石自燃治理:针对全区露天煤矿及煤矿采空区煤层自燃点,明确分批治理的项目、治理时限和治理要求,严格按照《乌海市煤矿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确定的治理方式开展治理。针对排土场煤矸石自燃治理,对自燃不严重的露天煤矿排土场自燃点采取剥挖、碾压熄灭的方式进行治理;对自燃严重的排土场采取粉煤灰灌浆和整体剥挖、分层碾压、另行堆置等方式彻底治理。

煤炭洗选企业煤矸石治理:对现有已进行过压覆治理、自燃不严重的煤矸石堆继续压覆治理;对已进行或正在进行压覆治理但仍自燃严重的,督促企业尽快制定专项灭火方案,分层剥离,熄灭自燃;对尚未进行治理的自燃煤矸石堆,按照煤矸石处置技术就近进行压覆治理;对新产生的煤矸石及部分尚未进行处置的煤矸石,选择废弃矿坑,按照煤矸石处置技术规范分区域进行集中统一处置。

矿区生态恢复建设:对采区道路、矿区公共道路、排土场和自燃恢复区进行绿化,并优先治理城市边缘及临近公路;采取以绿为主、多项恢复技术结合的方式开展植被恢复,并注重使用乡土种树、沙生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和抗性较强的落叶乔木。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一挂双控”,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围绕煤炭、焦化、化工等七大高耗能行业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和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利用。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充分利用。加强燃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大力推行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全面禁止劣质散煤的销售。实施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加快绿色建筑建设、既有建筑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推行6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出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比例,鼓励绿色出行。大力推广节能电器和绿色照明,打造低碳社区。继续实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节能。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完成市级节能目标任务。

强化水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城镇、工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监测、安全应急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行企业污水全面达标排放,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改造生产设备,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推广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推进再生水资源利用工程,提高再生水利用率。防治农区畜禽养殖污染。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管网覆盖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治理污染工矿企业、废弃堆存场等高风险场地。积极防治农田土壤面源污染,鼓励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及其它杂质对基本农田和蔬菜基地的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到2020年,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专栏6-4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

    拉僧庙污水处理厂新建日处理污水1万吨污水厂一座、配套管网9.77公里。

再生水及综合利用项目:新建60000m³/d的再生水厂一座及配套设施.

建成水质检测中心。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会生活、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工业企业等领域噪声源监管,采用低噪音设备、建设隔音设施等措施,加强固定源噪声治理。依法限制重型机动车进城,依法整治施工噪声和餐饮娱乐噪声,严禁在建成区布局生产企业,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开展“宁静城区”、“宁静社区”建设。

实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推进固体废弃物源头消减和循环利用,加快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废渣、尾矿、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实行工业垃圾、电子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等分类管理。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完善环境监测平台。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加大对辖区内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管理力度,全面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加强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加大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及时根据数据异常预警信息,为环境监管和综合执法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三节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培育再生资源产业。

打造循环型工业产业链。充分发挥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推进产业间、行业间、企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新型工业生产体系,以煤电、化工、冶金、建材等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海化、神华、黑猫等企业为龙头,加强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废渣循环利用,培育发展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形成重点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按照实现农牧业生产无公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的思路,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挥农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生物、农艺、农机、材料的集约化水平,大力推广合理施肥(药)、节水灌溉、旱作农业、集约化生态养殖、沼气与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利用技术,提高集约化水平。打造特色种植养殖、庭院经济、大棚采摘、农产品加工、休闲和旅游等资源一体化的一、二、三产复合型循环经济体系。

建设循环型城镇和社区。继续推进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和垃圾处理产业化。建立以社区和镇办为基础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旧家电等回收再利用,加大宣传力度,使居民能主动将生活垃圾做到分袋、按类投放,建设循环型社区。以政府采购和绿色产品推广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推广、政府绿色采购、公众绿色消费,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酒店”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等活动。

专栏6-5:发展循环经济重点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1、煤焦化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煤焦油高附加值、精细化综合利用;加大焦化苯回收力度,发展苯系精细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焦炉煤气用于生产液化天然气和甲醇;积极拓展甲醇下游精细化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尾气,建设余热锅炉、尾气发电装置,实现能源循环利用。2、乙炔化工循环经济。探索引进电石炉尾气先进化工利用;积极推广电石渣生产建材,化工利用和制取环保材料;回收电石、甲酸钠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后用于精细化工原料。3、煤矸石发电循环经济。积极建设煤矸石、中煤、煤泥等低热值煤电厂;加快发展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烟气制酸、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产业。4、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加强煤焦化和乙炔化工两大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低热值煤发电与煤焦化、乙炔化工、建材产业的融合。

    循环型流通方式:包括资源再生回收体系、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等。

    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严格执行居住建筑、集体宿舍、医院住院部病房、宾馆建筑节能65%的标准和其他公共建筑50%的建筑节能标准;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推广新能源的利用;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

第七章  坚持共享和谐发展 稳步扩大民生发展新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把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攻坚全面发展。

第一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

——突出抓好就业创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和劳动关系和谐。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培育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政府促进就业为保障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容量: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继续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支持、行政审批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用活用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实现劳动者就近、就地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择业观念教育,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施分类帮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等措施,做好“40、50”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新增就业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以创业带动就业。贯彻落实好国家、自治区、乌海市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收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财政担保和贴息、资金补贴、场地优惠等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完善创业培训政策,引导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并得到后续扶持。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的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创业风险评估和其他跟踪扶持。推进创业城区建设,组织创业大赛、创业典型推广宣传等活动,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专栏7-1:就业创业重点

    积极探索“互联网+”、“创客”等新兴产业和创业模式,大力推广“微创业”、“迷你创业”。“十三五”期间预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

    依托“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就业政策咨询、指导,加大创业就业各方面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

促进居民增收。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建全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和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工资和效益工资,不断提高公益性岗位补贴。完善最低工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农区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区居民经营性收入。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帮困支出,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严格贯彻劳动法,妥善化解劳动争议,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实施劳动监察程序前置,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动态管理,提高劳动合同履约率和签订率。实施社会法人劳动保障信用失信惩戒办法,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监督管理。加强劳动关系与就业、社保、调解仲裁、劳动监察的横向沟通配合、纵向衔接联动推进仲裁机构调解工作规范化和调解仲裁信息化建。开设劳动维权“绿色通道”,坚持弱势群体案件“快立、快审、快结”。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全面参保登记计划,加大社保扩面征缴力度,促进和引导各类参保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新建小微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特别是加快推进农区“十个全覆盖”社会保险工作。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坚持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有效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急难事项。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积极稳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救助。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以居家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之间的梯次保障制度衔接。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改善残疾人福利待遇。积极落实孤儿生活、教育、医疗等保障政策,拓展儿童福利对象,充实儿童福利内容。

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适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升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保障水平,确保参保人员社会保障权益的有效落实。继续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自治区内转移接续工作。认真落实大病保险政策,开展居民门诊统筹。

加大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投融资方式,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抓好城市棚户区搬迁改造,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建立向市场购买存量商品房、为棚改居民搭建安置选购平台等住房保障新模式,基本完成棚户区搬迁改造。实施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管理,构建以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集“迁、租、售、改”为一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PPP模式,吸引企业和其他机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建立非营利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局面。

专栏7-2: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

    “十三五”期间,海南区续建保障性住房3000套,新建保障性住房13000套。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实物配租和租售并举措施对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实现应保尽保。

——实施精准脱贫

坚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真正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以“五个一批”体现扶贫脱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即:把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发展生产和扶持就业创业脱贫一批;把扶贫开发规划和危房改造规划相衔接,对生存条件恶劣的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把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与扩大生态保护投入相衔接,对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把定向扶贫政策与教育资助政策相衔接,对子女上学的通过抓好教育脱贫一批;把扶贫开发政策和农区低保制度相衔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因病致贫的及时提供医疗救助。到2017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进入巩固完善、做优做实、强化城乡发展基础阶段,到2020年实现高标准高水平脱贫。

第二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为如期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根据海南区实际,按照“补短板、强基础,促均衡、提水平,抓亮点、显特色”的思路,全力推进名师兴教、亮点打造和环境育人“三项工程”,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确保所有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规范标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建立教师补充机制,采取有效方式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实现教育信息化,完成 “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重点支持基层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形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加强职业教育发展与农业产业的合作,力争将巴音陶亥农职业高中建成农学实践基地。到2017年,确保我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到2020年,全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 %以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 %,巩固率达到95 %;市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确保海南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通过复核。抓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功能,发挥医疗联合体作用,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新模式。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成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综合楼加强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及设备投入,打造“大专科、小综合”区级医疗服务中心,重点支持中医康复、骨科等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争取海南区蒙中医院建设项目,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到2020年,每千人床位数不低于5.7张,每千人拥有医师(助理)数不低于1.95人。强化卫生执法综合监管,落实妇幼保健“一法两纲”,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布病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继续开展碘缺乏病等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各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两孩生育政策,继续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十九项健康检查项目,预防出生人口缺陷,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丰富人口文化内涵,助推北疆幸福家庭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中心、文化站和文化室等设施,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大辖区内烽火台、明长城等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参与中国书法城、中国赏石城建设,积极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文化创意、文化贸易发展,创新传播媒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组织策划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组织体育赛事。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支持校园足球、业余足球的训练比赛,推进全民健身常态化,在免费开放了一批体育中心、场馆和风雨操场的基础上,再修建完善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广场和步道,让更多文化、健身福利惠及城乡居民。

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助理、清洁、助行、助居、助急”等服务项目,建立健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评估标准,健全“广覆盖、低标准、保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家庭、政府和社会参与的养老合力。完善老年护理制度,培育专业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发展普惠性老年健康医疗福利稳步提升养老保障和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城区和农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增加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开展经常性的社区老年文体活动,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4张以上。

 

专栏7-3:社会事业重点

    教育:全力推进名师兴教工程、亮点打造工程和环境育人工程建设。建成海新学校,建设一完小、四完小、二十二中风雨操场,完善中小学标准化配置。

    卫生:落实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服务体系。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建成海南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综合楼。

    养老:建成东兴老年公寓和其他申办机构的建设等项目,设计床位800张。

    公共服务:建成集养老、娱乐、休闲、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教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第三节  推进和谐海南建设

建设法治海南。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严格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真正发挥司法在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建设阳光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规范行政决策权限和程序,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健全普法宣传教育,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度,扎实做好“七五”普法工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司法公信力,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进司法公开,探索推进“阳光司法”,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加快建设海南区人民法院审判法庭项目。提高司法信息化水平。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求助体系。健全民主制度,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障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建设平安海南。加强“平安海南”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编织全方位公共安全网,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有效预防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防灾减灾、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等公共安全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责任制,突出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抓好市场监督管理,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建设覆盖全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控制体系、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和制度保障体系,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满意度达到90%以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畅通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助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把网上信访打造成群众信访的主渠道,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实施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采用民意调查、公示、听证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提高群众参与度。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疏解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培训,加强应急避难场所、防空防灾人口疏散场地、防凌防汛防洪体系、救灾物资储备库及公安消防应急救援专业力量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海南区应对抵御灾害防范风险能力。

建设安全海南。加强安全海南建设,大力弘扬安全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坚持改革创新、依法监管、源头防范、系统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健全责任体系,着力加强法治建设,着力强化基础保障,大力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到2020年,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事故总量显著减少,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进一步深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等多发事故的专项整治,督促和检查重点辖区、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和落实。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加强对农民工、临时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整顿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加大经营、运输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构建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特种设备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改善监管条件。开展气瓶、压力管道、电站锅炉、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起重机械以及取缔土锅炉、简易电梯等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加强在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加强职业卫生监管网络建设,逐步健全监管执法队伍。大力提升基层监管水平,重点加强县、乡级职业卫生监管执法能力和装备建设。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人群的职业健康管理。扩大监督检查覆盖范围,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职业卫生服务监督检查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职业病危害严重、改造后仍无法达标的用人单位,严格依法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依照法定程序责令停建、关闭。建立用人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并通报有关部门。注重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卫生监管中的作用。

 

 

 

 

 

 

 

 

 

 

 

 

 

 

 

第八章  坚持党的领导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围绕全区“十三五”时期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制度保障,提高政府统筹调控能力,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实施,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深化先锋引领行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健全完善“三严三实”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团结动员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激发全区各族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坚持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实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谐。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把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做到“挖掘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按照规划确定方向,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领域项目储备。健全项目实施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规划研究、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报批和跟踪落实工作,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根据有关法律,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