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海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
来源:海南区人民政府    时间:2011-08-18    阅读量:    [关闭本页]

海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2011—2015)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区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海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海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2011—2015)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是今后五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人民群众收益最多,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最显著,城镇面貌变化最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最突出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4亿元,是“十五”期末3倍。财政收入完成18.5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7倍。“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4.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4倍。基本实现再造两个海南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得到加强,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1户,已建成和在建的百万吨焦化项目8个、160万吨以上重介洗煤项目20个。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神华、华资、佳鑫、泰和等6个百万吨捣固焦项目,海化、海亮等氯碱化工项目建成投产。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产品由原煤、焦炭、电石、PVC等初级产品向粗苯、煤焦油、炭黑、甲醇、丙焕醇、氧化错等深加工产品延伸,神华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30万吨甲醇、黑猫16万吨炭黑建成投产,开工建设了东北制药及西部氧化错项目。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煤布石、焦炉尾气发电,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清洁燃料油,电石渣制水泥以及煤矿技改项目顺利实施,赛马水泥项目一期、鸿谊环保砖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华油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到2010年底,全区形成800万吨原煤、3500万吨洗煤、800万吨焦炭、30万吨PVC300万吨水泥的年生产能力。工业增加值完成89.8亿元,是“十期末的3.6倍。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投资12亿元,新建、改扩建园区道路60公里,铺设给排水和中水管网72公里,建成入区铁路专用线、污水处理厂、消防特勤站,实施了石大门沟水库引水工程,运煤大通道、海公铁路、海惠公路、110国道海南连接线等道路建成通车,开发区综合配套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园区企业达到137户,累计引进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190个,到位资金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开工建设塑料交易所物流交收仓储中心、如意俊安物流园、锦达物流园,亚力达物流中心、铁通石油液化气储备库、铁神物流园二期和呼铁同洲物流园一期投入运营。开工建设新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百盛购物中心,银泰广场、金和泰广场等项目,太阳神酒店和海南长途汽车站投入使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开发了锦绣苑、裕泽苑、凯瑞花园等一批商住楼,新增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

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全区21个行政村整合为8个,培训转移农区劳动力1.5万人次,流转土地1330亩,伟益、巴音宝、阳光田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截止20106月末,牲畜存栏头数9.8万头(只),家禽饲养量18万羽;新增葡萄种植面积4000亩,种植无公害蔬菜12000亩,全区葡萄面积达到652()亩。2010年,农业增加值完成1.5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累计投资9780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2.4万亩,整理土地L4万亩,维修改造扬水泵站27座,衬砌渠道279公里,改造农电网223公里。建成巴音陶亥仲庙村和拉僧庙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巴音陶亥镇四道泉村险段控导工程、三河村段黄河护岸码头工程以及双清、伟益两个大型沼气项目,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扩镇、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和劳动转移培训共25个项目。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386元和8601元,基本实现在“十五”基础上翻了一番。创业型城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实现再就业9491A,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5%以内。实施了廉租房、采煤沉陷区、棚戸区居民搬迁改造等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5962户,达到43.4万平方米,已搬迁棚户区居民4000多户。困难群体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60元,建成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科技工作不断加强,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顺利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施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校安工程,建成区中学教学楼和宿舍楼。义务教育阶段“四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零收费”,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两”成果进一步巩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图书馆、文体中心和拉僧庙、公乌素镇文化站,群众文体娱乐条件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新建区人民医院门诊楼、拉僧仲、公乌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巴音陶亥、拉僧庙卫生院,基层卫生服务站(室)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了“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孕育康乐全程服务工程及生殖健康干预工程、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节能减排强力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关小上大、扶优淘劣",关闭“五小"企业500余家以及规模6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单位GDP能耗较“十五”期末下降29.9%,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3977吨和1970吨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累计投资3亿元"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完成义务植树110万株,全区生态治理面积达到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推进清洁生产洁净生活“四''建设初见成效,深入实施“蓝天工程2010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30天。加强水源地保护,完成六五四一级水源地12平方公里围封工程,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城区总体设计和部分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累计投资16.6亿元,新修改造巴彦乌素街、黄河路等9条街路,新增道路面积36万平方米,铺设供热管网24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6万平方米,铺设城区给排水管网94.8公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拆迁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化面积223.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65%

“十一五,,指标完成的详细情况参见附件表1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二是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农区居民收入低,城乡一体化需着力推进;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工业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仍很突出;四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城市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需进一步提升改善;五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六是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城市文明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

发展的机遇:从外部因素看,一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随着国家新十年的发展战略,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资本和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区发挥比较优势,在扩大开放中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二是“呼包银经济带”重要发展节点的机遇。我市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更远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这为我区打造能源化工基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与周边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三是国家制定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国家对自治区拟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我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加速转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自治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机遇。明确以我市为中心的“小三角”区域是内蒙古西部经济区的次核心产业圈,西来峰一棋盘井是干线经济带重点发展的工业集中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这有利于我区整合周边资源和加快产业升级。从内部因素看,我市提出推进“两个转型"、打造“一个中心"的发展目标,为我区推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经过建区30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区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具备了把握先机、谋求转变、实现突破的条件和基础。

应对的挑战:一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完全消退,经济波动的风险仍然存在,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我区以原材料为主的产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二是环境约束力进一步加剧,实施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三是“十二”时期,我区将成为区域能源、化工要素的集聚地和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新增长极,但我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和产业关联互融性不强,区域发展面临新的竞争压力;四是制约发展的要素仍然存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区煤炭、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支持自治区加快发展的机遇,按照“三打造、两优化、一确保”的总体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富民优先,全力打造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四个”产业集聚区,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海南,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 发展定位

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依托现有煤焦化和聚氯乙烯产业聚集优势,延长煤化工产业链,壮大聚氯乙烯生产规模,加快发展聚氯乙烯下游产品深加工,促进以单纯原料产品生产向研发-生产-销售-品牌一体化转变,以初级化工产品向精细化工集群转变,逐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立足服务“小三角”经济区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煤焦、化工产品物流业,配套发展金融、商务、技术、信息等专业服务,着力建设以化工原料和产品仓储、运输、交易、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中心。

全市产业集聚区。按照全市加快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土地、矿产资源以及现有产业规模基础、技术等优势,保障全市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建设全市新型工业化和经济转型承载区。

(三)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坚持转型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和谐发展。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设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强化创新主体.构建创新载体,积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结构调整,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促进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结合。

四)发展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年均增长24%,其中第一产业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5%,第二产业达到257.8亿元,年均增长21.7%,第三产业达到99亿元,年均增长32%。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0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优势产业、新型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比重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优势企业。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0.9:71.6:27.5

——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教育、卫生、医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到2015,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区劳动力5000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人民群众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基本构建城镇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新改观。社会主义新农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达到上级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30天以上。


“十二五”详细指标体系参见附件表2)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按照“一靠三集中”的总体思路,中心城区逐步向黄河库区靠拢;农区、工矿区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引导工业向开发区、优势产业集中,物流、仓储、配送、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集中集聚发展;农业向高效园区和优势地区集中,逐步实现三次产业相融互促发展。

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界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优化规模聚集和关联配套的空间布局,构建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依托西来峰工业园区现有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布局煤炭加工、煤焦化及其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非资源加工制造及配套产业,建设煤焦化工生产基地。加大拉僧庙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重点布局氯碱化工及深加工、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建设氯碱化工生产基地。加快规划建设西来峰工业园区南区新型高端化工及加工制造产业,依托区域内现有初级化工产品资源,逐步实现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重点布局精细化工、非资源加工制造和产品技术研发。

服务业。依托西来峰物流园区周边地区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化工产品、仓储、运输、交易.信息等现代物流业加快二十五公里地区规划开发和建设,重点布局机械加工制造、汽修汽配、电子商务、仓储、信息等配套服务业。依托西卓子山地区铁路、货运重载通道、公路交通干线,积极发展工业产品仓储运输、重型汽车销售等物流业。

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巴音陶亥渡口地区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条件,重点布局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交易加工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依托公乌素地区现有市场基础,进一步扩大农副产品、果品蔬菜交易量,提高公乌素辐射带动周边的能力。

城镇布局。按照“规划统筹、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突出拉僧仲中心城区地位,逐步建成服务周边工业企业的办公、商贸、居住功能区。同时按照全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向滨河集中的思路,科学规划滨河南区,拓展城区发展空间,重点布局行政、商贸、房地产、金融、信息等居民服务功能。

(二)加快产业延伸升级多元,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本地和周边矿产资源、初级产品,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关联配套产业,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新格局。巩固提升能源、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和建材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精细化工、聚氯乙烯深加工等延伸产业,积极发展非煤、非本地资源的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培育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7亿元。

1、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标准.调整现有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园区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启动西来峰工业园区南区新型高端化工园区规划建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完善园区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园区排水管网、中水管网、固废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黄河取水工程,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大园区交通、绿化、环卫等设施投入,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配套规划、土地、建设、环保、工商、财政、税收等职能,形成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2、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能源工业。按照“控制总量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保护性开釆煤炭,合理控制煤炭采掘规模。加快煤炭行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煤炭采掘和洗选技术,提高回采率和就地转化率,提高地区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重点支持君正、天誉等120万吨机械化矿井和通洲、鸿新等300万吨重介洗煤项目,整合本地焦煤资源,充分利用周边焦煤资源,提高焦炭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宏阳、远大置业和佳鑫二期等百万吨焦化项目。到2015年,原煤、精煤、焦炭产能分别达到1500万吨、2000万吨和1000万吨。适度发展电力工业,重点发展背压式机组、热电联供、热电联产和煤砰石发电。重点支持北方电力2x60万千瓦和神华乌海能源2x30万千瓦发电项目。

建材工业。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粉煤灰、煤砰石、电石渣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发展商品混凝土和各类高性能水泥制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支持赛马等企业进行区域扩张,壮大生产规模。到2015年,水泥产能达到600万吨,煤砰石砖3亿块。

白灰工业。实施石灰石资源整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工艺,重点支持中联、海丰等大型白灰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重点发展石灰石制纸、活性碳酸钙、纳米碳酸钙等产品。到2015年,白灰产量达到在500万吨,环保纸20万吨。

3、壮大发展延伸产业

煤化工。依托现有焦化产业规模优势,整合焦化企业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焦化副产品深加工。到2015年,焦化副产品全部实现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重点发展炭黑、轻油、酚油、蔡油、洗油、蔥油和中温沥青及下游产品,到2015年,煤焦油深加工量达到80万吨。粗苯深加工:重点发展精苯、苯加氢、甲苯、二甲苯及下游产品,到2015年,粗苯深加工量达到15万吨。焦炉煤气深加工:重点发展煤气制液化天然气、合成气、甲醇、燃料油、多孔硝胺及下游产品,重点支持神华、华油、西部、黑猫等企业项目建设。

氯碱化工。做大做强氯碱化工,大力发展聚氯乙烯、糊树脂、含氯产品和烧碱下游产品,重点支持中联*海化等企业项目建设。氯气关联产业:重点发展氯化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氯苯、氯乙酸等系列高附加值含氯产品。烧碱关联产业:重点发展双乙酸钠、甲酸钠、草酸和环氧氯丙烷等产品,到2015.PVC产能达到200万吨。

精细化工。以“专业化、链条化、集群化”为导向,大力发展以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橡塑中间体和有机溶剂为主要产品方向的精细化工产业。重点支持东北制药、禾业等企业建设丙焕醇、二氯苯氧乙酸、四氯苯醍等精细化工项目。乙炊产业链:重点发展1,4-T二醇和聚乙烯醇及下游产品。苯产业链:重点发展顺酬、廿丁内酯和四氢咲喃及下游产品。甲醇产业链:重点发展甲醛、醋酸、酸酎和二甲基甲酰胺及其下游产品。酚棊产业链:重点发展甲基荼和苯酚及其下游产品。

4 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聚氯乙烯制品及塑料工业。依托氯碱化工产业规模,重点支持亚通、海亮、盛远等企业,发展聚氯乙烯建材、聚氯乙烯工程材料和聚氯乙烯软制品及其下游终端产品,到2015年,聚氯乙烯制品及塑料产品产能达到30万吨。

特色冶金。进一步提高液碱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发展固碱、氯氧化错、二氧化错及其下游产品,支持明海镑业、西部错业等企业。加快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重点发展低碳镶铁、铭铁及多晶硅等产品。

机械加工及制造。以服务本地和周边工业企业发展为重点,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突破,重点发展工程、运输、矿山、节能和环保机械制造及其零部件。到2015年,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

5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核心技术和创新平台方面取得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提档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新技术。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创新发展思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壮大服务业主体,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发展增速、比重提高和结构提升。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0亿元。

1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区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加快发展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现代物流业,形成辐射全国的区域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品物流中心,着力打造三大物流园。如意俊安物流园和西来峰物流园重点发展煤炭和基础化工生产性物流,二十五公里物流园重点发展仓储、货运、汽修、汽配和机械加工制造。

金融商务服务业。以建设聚氯乙烯和焦炭交易中心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焦炭交易中心和聚氯乙烯交割中心建设,努力建成综合性的区域化工交易中心。积极引进各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入驻我区,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建立适应多层次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保险业,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

科技信息服务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鼓励企业设立地区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建设化工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化工技术研发与中试平台。加强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建设煤焦、氯碱综合性化工信息中心。

2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业。加快推进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开发,努力在旅游业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重点发展寺庙文化旅游、黄河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和特色工业旅游,加快满巴拉僧庙、一线天、石大门沟水库、金水乐园、黄河兔岛等景区建设,积极开发四合木自然保护区、观光农业等旅游景观,依托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新型工业旅游。

商贸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农家乐和星级酒店、商务办公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商贸综合市场和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完善新裕、黄河、金海市场商业基础设施,增强“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副中心服务功能O

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发展与城区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形式,积极发展物业、家政、养老等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构建覆盖全区的社区服务网络。

房地产业。积极开发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大力增加普通住房供应,有序开发中高档商品房,加强二手房交易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壮大房地产龙头企业,提升房地产业品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开发金和泰广场、银泰广场、明达花园和海丰花园等房地产项目。到2015,全区新增住宅面积力争达到120万平方米。

四)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转移、减少、集中、富裕”八字方针,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互融”,落实城乡一体化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农区居民向城市有序转移,到“十二五”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加快农区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培育一批集种养、加工、销售、观光休闲旅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促进一产与二、三产业相融互促。

1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葡萄、无公害蔬菜、育肥牛、生猪等优势农畜产品,全力打造高效农业集中区和农牧良种繁育区,积极支持双清、巴音宝、阳光田宇等企业壮大生产规模,实现产_供—销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全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农区居民增收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2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生猪出栏达到8万头,肉牛出栏达到1万头,家禽养殖量达到60万羽。

2 加快农区土地合理流转和农区居民有序转移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依法保护农区居民土地的承包权,建立健全农区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合法流转,保障农区居民合法权益,发展规模化经营。力争到2015年,流转土地面积50000亩。全面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配套政策,在购买住房、入社保、就业、征地搬迁等方面让农区居民继续享受宽松的政策待遇,促进农区居民向城市有序流动,并优先安置在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到2015年,转移农区居民5000人。引导进城农区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共创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加大对农区居民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信贷贴息、社保优惠、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农区劳动力就业,提高农区居民非农收入。“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实现并轨。

3、大力加强新农区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合理调整村镇布局,到2015年全区行政村整合为3个农区社区。进一步改善农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重点灌区改造、水利、农区电网和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检疫、检测、科技推广和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区金融信贷担保体系,加强农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力争让留在农区的居民过上更加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五)完善城区功能,提高城区建设管理水平

围绕打造“精品城区''的城市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区。

1、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加快编制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景观设计、给排水、供电、供暖、供气、园林绿化、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大力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建设城区南北出入口立体交通体系,改造区内快速通道,形成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加快实施恩格尔河水系改造工程以及城区集中公共绿地、道路两侧的绿化、绿化、美化和硬化改造工程,建设城区文化小品景观和人民公园,提升城市品味.全面完成天然气入户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区给排水、供热管网,加大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以“数字海南”和“三网融合''为目标,建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保城市安全。

2、提高城区管理水平

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创新城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经营水平,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对城区道路、公交、给排水、供气等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设施实行产业经营。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责权一致”原则,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标准,构建全方位覆盖、全社会联动、全过程监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常态化、精细化、专业化。坚持共驻共建、整体联动,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管理,增强城镇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创建爱国卫生城市,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努力营造整洁优美、管理有序的城市环境。

六)建设“两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开展工业节能,以煤炭、化工、建材、冶金等耗能企业为重点,加快淘汰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焦化、电石、氯碱和建材等重点行业、能耗标煤3000吨以上的企业节能降耗考核。保护节约水资源,加快规划开发新的水源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重点行业的用水、节水机制;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重点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提高居民和企业用水的保障能力。严格实行建设用地强度控制标准,开展土地整理和盘活各类闲置用地,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鼓励使用节能产品,推进建筑节能、“节约型机关”等重点社会节能工程,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观念。

2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从企业、产业、园区等多个层面,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强化煤化工、氯碱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内部降耗、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创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大力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工程。到2015年,力争将海南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3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促进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加强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粉尘、烟尘等各类污染物排放治理,着重加强矿区煤炭开采、煤田灭火和非煤矿山整治,建立健全治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和网点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到2015年,海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30天以上。

4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加快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重点加强城区、经济开发区、农区和公路两侧绿化建设,扩大城镇绿化覆盖面,逐步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区绿网。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山土地复垦,改善生态和地质环境。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以富民优先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民生保障体系,继续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1 积极增加就业机会

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快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保障的就业机制。构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管理主体多样的就业培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农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以及创业培训中心等人才孵化基地,为劳动力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力争“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农区劳动力转移5000人以上。

2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协调机制,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髙城区低收入居民和农区居民的收入水,扩大中等收入居民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提高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落实惠农政策,引导和支持农区居民外出务工,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增加农区居民收入。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棚户区搬迁安置房、廉租房、公租房和限价房建设力度。完成二十五公里工矿棚户区搬迁安置工程,加快公乌素、拉僧庙、老石旦煤矿棚户区、西卓子山工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和库区淹没移民搬迁住房安置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满足搬迁居民生活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镇居民的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流动人口、农民工等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支持、特困户救济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就业。进一步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拥军优属工作。

4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以创建“平安海南”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构建大调解信访工作新格局,妥善处理好社会矛盾化解,着力预防和处理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做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公共场所、道路交通、公共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各类隐患排查力度,依法查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

(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理念,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能源、化工产业为依托,产学研为纽带,科技平台建设为基础、人才为根本、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重点企业创建国家、自治区级的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支持黑猫、海亮、海化、东北制药、赛马等重点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适应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大力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融资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投入体系。到2015年,力争建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科普示范区。

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继续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完成“校安工程”规划,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努力实现“双高普九”,办学质量与效益进入自治区先进行列。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十二五”期间,新建6所幼儿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入园率达到98%0坚持落实“四免一补”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录用、考核和培训制度,探索建立教师激励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3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供应服务体系。加大医务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合理规划、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努力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和卫生应急能力。

4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以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计生、卫生资源整合,实现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5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海南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广场等文化活动场馆,推进社区文化站和草原书屋建设。加强文化艺术队伍建设,引进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精心指导基层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各种文化共同发展的新型文化城区。组建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引导和繁荣文化市场。大力推进书法城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重点建设完善社区体育场所和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6、发展民族宗教和档案史志事业

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和谐宗教寺观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重视支持档案史志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提高档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按照自治区、全市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积极稳步推进行政、投融资》政府釆购等各项改革工作,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政事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城市投融资公司的职能,推进政府、银行、企业的对接合作,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完善和规范资本市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打造廉洁政府。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完善政府采购监督制约制度,不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2、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实施多领域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呼包银”经济带和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的小三角地区,主动参与产业协作和对接。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规模。加强项目库建设,筛选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我区结构调整的重点招商项目。创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方式,形成人人关心招商的氛围。进一步加强投资置业环境建设,有效改善政务服务和商务配套服务。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

《纲要》是相关年度计划和政府审批、核准各类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区政府成立“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和考核机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镇、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要站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跨越的高度,充分认识《海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2011—2015年)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切实维护本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有效保障本规划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二) 强化规划衔接,动态优化调整

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乌海市关于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部署,强化规划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措施,动态衔接《纲要》。“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类各项建设必须要把握好规划实施的节奏点,保证我区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照总体规划协调、有序进行。本规划批准后,适时建立能够保证总体规划实施的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下一阶级的各项规划,明确近期实施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建立政府对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监控机制,通过对人口、土地、交通、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进度做出适当调整,确保对规划及其实施进行科学调控。

三) 细化落实目标,有序推进实施

组织各部门要科学制定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城乡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的专项规划,把本《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专项规划之中,依据总体规划制定好年度计划,把五年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年度之中,保证规划组织工作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同上级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纲要》要求制定各个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对《纲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用全新的工作思路谋划未来五年的改革发展,确保《纲要》顺利实施,实现我区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

四) 建立考评机制,加强规划评估

建立规划评估检查制度,定期对规划实施检查,分阶段进行评估,确保《纲要》落实工作。组织实施规划的各有关部门要将《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定期对规划实施进行检查,并加强监测、跟踪,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中期评估,运用社会科研机构力量,多方位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并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此外,区政府还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规划评估,督促检查《纲要》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确保《纲要》目标全面完成。

五) 加强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强化信息引导,及时公开相关政策和信息,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面向企业和居民,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政策导向,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互动与信息分享。

image.png

image.png


文件下载乌海市海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的通知.pdf